潮新闻客户端 吴五六

徐玉兰是一位家喻户晓的越剧表演艺术家,她和王文娟主演的越剧《红楼梦》,是中国越剧史乃至戏剧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1962年上映的同名电影《红楼梦》,更使“天上掉下个林妹妹”的经典唱段红遍大江南北,经久不衰。
徐玉兰是越剧徐派的创始人。徐派唱腔高亢激越,跌宕起伏,在气息控制、共鸣运用、板式转换等方面,都有别出心裁的创造,因而特色鲜明。徐玉兰善于塑造人物形象,她的表演富有激情,具有俊逸潇洒、神采夺人的艺术魅力,尤其是扮演风流倜傥的角色,独步越坛。其代表作有《红楼梦》中的贾宝玉、《追鱼》中的张珍、《北地王》中的刘谌、《西厢记》中的张珙和《春香传》中的李梦龙等。
诸暨出徐派,徐派需传人。正因为如此,徐玉兰与诸暨特别有缘。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徐玉兰与诸暨的这种关系千丝万缕,恩恩怨怨,难舍难分,其中曾经有过摩擦和烦恼,但更多的却是融洽和亲密。
至今,想必仍有不少人还记得当年那场上海红楼剧团的“挖角风波”吧。
1987年,上海红楼剧团把诸暨越剧团的当家小生钱惠丽给挖走了,同时被挖走的还有桐庐越剧团和舟山越剧团的当红花旦单仰萍、王志萍。当时,这个事件在浙江文艺界恰似遭遇了大地震后的海啸,掀起了轩然大波。诸暨越剧团乃至当时的诸暨县委和县政府当然是难以接受的,并作出了极其强烈的反应。
培养出一个戏曲表演艺术人才,是件十分不易的事。而当时的钱惠丽凭借着自身的天赋和勤奋,经戏校培训和舞台实践,在省内外已小有名气,成了一名不错的徐派小生和诸暨越剧团的台柱子。这样的人才万分难得,正值当用之际,却硬生生地被徐玉兰“收编”了。这不是夺人之爱,又是什么?诸暨方面对徐玉兰是颇有微词的。
有人认为,这好比父母花了许许多多的心血好不容易把女儿培养成人,可是,突然有一天却被人拐走了一样。面对现实,做父母的只有气愤和无奈。
“这是鹰窝里寄小鸡。”有人把话说得更难听。想当初,剧团为了提高钱惠丽的表演艺术水平,有利于她的迅速成长,为她找到了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徐玉兰,并拜徐玉兰为师。后来,剧团还送钱惠丽去红楼剧团跟团演出半年多时间。就是这段时间,徐玉兰有心盯上钱惠丽,有了让她加盟红楼剧团的打算,而钱惠丽也有意去“红楼”了。
2008年,徐玉兰曾坦言:“1986年,我承包组建的上海红楼剧团缺台柱子,急需吸收新鲜血液,引进几名有功底、能演大戏、还有影响力的青年演员,我就自然而然地想到了曾手把手教过的学生钱惠丽。那时钱惠丽这个小家伙,像一块木头还只有模式,没有经过精雕细刻。但悟性不错,我留心了。我觉得,把钱惠丽带到上海来比她留在诸暨更有发展前途,上海的舞台更大,锻炼的机会也更多。还有,带在我身边,我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指导和培养她。”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说起来大家都有理。对上海红楼剧团方面的态度,诸暨方面是绝对无法容忍和决不善罢甘休的。一方面,诸暨拼命做钱惠丽的思想工作,任命她为诸暨越剧团团长。另一方面,作出强硬表态:不同意调动,不同意迁户口。当时是计划经济时代,工作不能随意流动,没有户口就连粮票也无处发。同时,诸暨联手桐庐、舟山方面,加入了由浙江省有关部门牵头组织的谈判小组,专程赴上海与红楼剧团进行谈判。结果,谈判小组无功而返,钱惠丽还是去了上海。在商调不成的情况下,为了解决钱惠丽的户籍问题,徐玉兰向上海有关部门求助,并得到了有关领导的支持。上海方面为了引进钱惠丽,动用了双重户口的特殊政策,专门为钱惠丽在上海重新建立了户口,使她的粮油供应等问题获得了解决。当时同时享受过此等待遇的,只有著名科学家钱伟长和著名国画艺术大师刘海粟等极少数的几人。
可是,当真正要选择时,钱惠丽不是没有顾虑的。“那次选择是我一生中最残酷的,我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去上海是我梦寐以求的,但离开生我养我的诸暨,特别是培养我的诸暨越剧团,我又充满着负罪感。当年,我为此事不知哭过多少次呢!”钱惠丽回忆往事叹息连连,“每个人都热爱家乡,但也不是说,热爱家乡就不能离开家乡了。假如我在上海成功了,不是有更多的观众了解到是诸暨培养了我吗?我当时试图以此说服诸暨的领导。”
上海的吸引力是足够强大的,这是一座人们日夜向往的城市。徐玉兰的影响也是足够强大的,她是一位有远见、有胆识、有魅力的艺术家。现在看来,钱惠丽选择了上海是明智的,而徐玉兰看中了钱惠丽则是慧眼识珠。
如今,“挖角事件”已过去近40年了,风波也早已平息。名师出高徒。钱惠丽在上海如鱼得水,经徐玉兰的悉心栽培,现已功成名就,成为徐派传人和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了。这要感谢徐玉兰,是她为国家培养了一位出类拔萃的戏曲表演艺术人才。回头看当年的风波,无非是大家对人才的合理流动认识上存在差异而已。事实证明,诸暨越剧也没有因为钱惠丽的离开而无法生存发展,而对钱惠丽来说,是“嫁对了郎”,找到了“一个好婆婆”。一场风波,得到了多赢的结果,这在当年也许是大家所没有想到的。
犹如作为父母的,有谁不愿意自己的女儿有出息,又有谁会耿耿于怀纠缠早已过去的那些事。短暂的不愉快之后,诸暨越剧团和徐玉兰的关系又和好如初了。
上世纪90年代开始,诸暨越剧团创作排演了越剧《会稽太守》《红颜三杰》《西施断缆》《花烛恨》《东山再起》和《天道正义》等新剧目,每一出戏都去过上海演出。剧团赴沪演出时,徐玉兰总是场场必到。看完演出后,她总会发表自己的想法,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并对有关演员进行指导。
“每次到上海演出,我们都会得到徐玉兰老师的悉心指导。无论是唱腔的处理上,还是人物感情的表达方面,她都丝毫不放过。多年来,徐老师为我们的成长和进步不知付出了多少心血。”周伟君和张华丽这两位曾经在诸暨越剧团工作过的徐派小生心存感激地说。
多年来,徐玉兰始终如一地关心着诸暨越剧团,关心着剧团的人才培养和新剧目的创作。每每有事相邀,她总是有求必应,随叫随到。
1999年,为了给剧团的发展培养人才,在诸暨市文化局的大力支持下,诸暨市戏曲培训学校在全市范围内招收了一届学生。当时,我受文化局的委派兼任剧团的书记和戏校的校长。尽管我曾从事教育工作20余年,办过学校,也当过校长,可是对如何办好戏校、培养越剧专业艺术人才却一无所知。戏校情况特殊,学生很少,但专业性极强,社会关注度极高。另外,专业教师紧缺,办学经费和场所等基本条件也有些不足。但在上级的重视和徐玉兰、王文娟、杨小青等老师的帮助支持下,通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成功地给剧团培养和输送了徐琼、黄红燕、孔莉莉、朱俊、应超、詹琦玲、沈可娜、邵晓霞等一批接班人,为剧团的发展增添了活力和后劲。
是年10月,戏校开学不久,徐玉兰便应邀前来诸暨指导,与她一起前来的还有著名越剧演员周宝奎和曾在《红楼梦》中饰演鸳鸯的唐月瑛。
能邀请到徐玉兰这样的越剧表演艺术家来诸暨作现场指导,师生们的心情十分激动。在诸暨剧院,徐玉兰兴致勃勃地与戏校师生见面,戏校的每位新生也一个个作了极其简单的表演。随后,徐玉兰与戏校师生合影留念并讲了话。她对诸暨重视越剧艺术人才的培养、举办戏曲培训学校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对戏校学生提出了殷切期望:“你们这批小鬼基本素质都不错,在你们身上寄托着戏曲的希望与未来。希望你们不辜负大家的期望,勤学苦练,坚持不懈,为今后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成为一名合格的越剧事业接班人。”
当年,这些学生都是黄毛丫头,年龄在十三四岁左右,回忆起当年见到徐玉兰的情景时,徐琼、黄红燕等学生告诉我:“徐玉兰是我们心目中特别崇拜的艺术家,见到她时真是热血沸腾,我激动得眼泪也情不自禁地流了出来。”
当然,这届戏校的学生也没有辜负徐玉兰的期望,她们都成了如今诸暨越剧团的中坚力量。

作者与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徐玉兰(右)、著名越剧演员周宝奎(左)合影。
2001年5月,徐玉兰带着她的好搭档周宝奎又一次来到诸暨。这时,新建造的诸暨市文化艺术中心大楼已落成启用,剧团也从位于人民中路的旧团部搬迁到新大楼。今非昔比,鸟枪换炮,剧团的排练、办公条件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次,我陪同徐玉兰和周宝奎两位老师实地参观了剧团的排练场和办公室。经我的提议,徐玉兰和周宝奎还在剧团的接待室与我合影,留下了一张十分珍贵的照片。
当年,徐玉兰已八十高龄了,而她仍身板硬朗,气度不凡,上下楼梯毫不气急。看到了剧团的新变化、新面貌,徐玉兰高兴地说:“许多年了,诸暨越剧团的条件终于得到了改善。但光有硬件不行,还得有软件,对一个剧团来说,始终不能忘记出人出戏这一根本大事。你们前年招的这批小鬼现在怎么样了?我想看看她们。”
“行!没问题。”我一边答应,一边把徐玉兰和周宝奎两位老师带到剧团排练厅。
戏校的这些学生进校已近两年了,在校接受了系统的专业教育,进步显著,将于2001年7月毕业,当时她们正在准备毕业汇报演出节目。时隔两年,再一次见到两位老师,学生们一片欢呼雀跃。
徐玉兰老师十分认真地观看了学生的表演,对她们的唱、念、做逐一进行了点评和指导。为了使她们更直接地了解要领所在,她还为学生作了表演示范,大家无不为之感动。
2001年12月,为纪念诸暨越剧团成立50周年,我市举行了庆祝活动,徐玉兰又一次应邀来到诸暨。在纪念诸暨越剧团成立50周年的座谈会上,徐玉兰满怀深情地说:“多年来,我对诸暨这块地方及诸暨越剧团的情缘确实深厚。诸暨是西施故里、越国古都,山水毓秀,人杰地灵,诸暨山好水好人更好。我的一生中,与诸暨的这种情缘大概是上天的安排吧,我将永生不忘。衷心祝愿诸暨市繁荣昌盛,祝愿诸暨越剧团出人出戏、更上一层楼!”一席话,感人肺腑,令人动容。座谈会结束时,她还欣然为剧团作了“回眸五十年创业,喜见新人辈出;展望新世纪征程,更祝繁花似锦”的题词。
12月22、23日晚,徐玉兰还饶有兴趣地观看了诸暨越剧团演出的《西施断缆》《花烛恨》选场和由钱惠丽、赵志刚、翁国生、赵秀治、陈美兰、孟科娟等“梅花奖”演员献演的名家名段专场。
2011年,诸暨越剧团举行了成立60周年庆典,徐玉兰因年事已高而未能前来诸暨出席庆祝活动,这未免使人感到遗憾。虽然她未能亲自前来参加,但她委托她的学生钱惠丽给剧团带来了良好的祝愿。
如今,徐派艺术后继有人,钱惠丽、郑国凤、周伟君、张华丽、蔡铁萍等几位在诸暨诞生的演员,都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这是我们深感欣慰的。我相信,徐玉兰与诸暨越剧团的那些故事必将成为佳话,永远载入诸暨的文化史册。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