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绿水青山二十年·石阡实践 | 石漠山岭披红装 佛顶山下日子甜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7 00:15:00    

山风拂过黔东北,捎来泥土与辣椒的清香。石阡县石固乡欧家湾村的坡地上,连片的辣椒长势正旺,绿海中点缀着星星点点的红。村民们挎着竹篮,穿梭田间,手指翻飞间,红彤彤的辣椒接连入筐,笑声伴着忙碌的身影,在山谷间回荡。

“以前这山上石头多、土层薄,一场大雨就能冲走半年的辛苦。”欧家湾村党支部书记安万田蹲下身,抓起一把如今松软黝黑的泥土,语气里满是感慨。他身后这片曾经被石漠化啃噬的土地,如今已被辣椒染成一片生机勃勃的绿海。“2016年‘旱改水’之后,我们推行‘合作社+公司+大户’模式,辣椒种下去了,山绿了,人富了。光是去年,我们村辣椒产值就突破了800万元。”

石漠化曾是这片土地难以愈合的伤疤。石头多、泥土少,庄稼难以扎根,雨水存不住,乡亲们的希望仿佛也被一年年冲走。转变始于那条坚定的“两山”之路。石固乡党委委员、副乡长蔡青告诉记者,辣椒根系发达,能牢牢抓住土壤,配合有机肥改良,贫瘠的坡地慢慢恢复了肥力。“1.3万亩辣椒种植区不仅有效遏制了石漠化,还每年带动3100多人就业。全乡805户脱贫户靠它稳住了收入。种辣椒,既治了山,又富了民,这就是最实在的实践。”

距离石固乡不远,贵州佛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则是另一番景象。参天古木遮天蔽日,溪流潺潺,鸟鸣清脆。这里森林覆盖率高达91%,3659种生物在此共生,珙桐、林麝等国家级保护动植物数量近年来显著增长——国家二级保护动植物分别从29种、11种增至49种、54种。

为守护这片绿色宝藏,保护区管理局与贵州大学合作,建立了25公顷的“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贵州佛顶山常绿阔叶林大样地”。调查成员吴旭正和团队穿行其中,对625个样方进行持续监测。“目前已调查到木本植物176种,”吴旭说,“这片样地就像是森林健康的‘听诊器’,能为退化生态系统的修复提供科学模板,也成为全球研究者合作与交流的平台。”

绿水青山如何变成百姓触手可及的“幸福靠山”?佛顶山下的仡佬族村寨用火热的生活给出了答案。

清晨,坪山乡尧上红梅餐馆的席运梅就开始忙活了。灶台上炖着本地土鸡,案板上摆着刚摘的鲜蔬。“以前我们守着好山好水,却过着穷日子。游客来了,我们的思路也活了。”她边擦桌子边笑着说,如今一年收入能有20多万元,是以前的五六倍。

像席运梅一样吃上“生态饭”的人越来越多。佛顶山村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与浓郁的仡佬族文化,精心打造游客中心、生态露营基地,修复红军战斗遗址,推出民俗体验项目。村里每年农历二月初一的“敬雀节”,更是人潮涌动,能吸引超过10万人次游客。

“我们联动区内6003名群众共建共管,”贵州佛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童祖明说,“事实证明,护好珙桐、林麝这些‘宝贝’,才能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群众的‘幸福靠山’。”

数据为证:2024年,佛顶山村人均纯收入达1.85万元,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370.6万元、纯收入117万元。这个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村镇”“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称号的山村,已成为贵州山区乡村振兴的生动样板。

二十年坚守,一份答卷。石阡县的森林覆盖率提升至69.74%,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98%以上,水质达标率100%。从石漠化治理到生物多样性保护,从生态农业到全域旅游,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夕阳西下,欧家湾村的辣椒田染上一层金晖,佛顶山下的农家乐亮起温暖灯火。山更青了,水更绿了,人的笑脸更亮了。站在新的起点,石阡正以生态为笔,蘸满希望,在黔东大地上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绿水青山,在这里真正成了金山银山,成了百姓安居乐业的幸福靠山。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田勇

一审 葛永智

二审 杨聪

三审 朱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