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5篇)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4 09:24:00    

加快推进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

——南开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教授 杜传忠

当前,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与制造业实现深度融合,助推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促进智能制造快速发展,并带来制造业生产方式、业务流程、组织结构、运行模式等深刻变革。这一过程是在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基础上,通过使用大数据、人机混合增强智能、群体智能、跨媒体智能、自主智能等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重构产品、制造、服务等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各环节,从而变革传统制造模式,催生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实现制造业生产效率和竞争力的提升。

我国具有实现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明显优势,完整的制造业体系、丰富的技术应用场景,从终端产品、零部件、原材料到相关配套设备的完备产业链,以及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快速创新迭代,有力促进了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同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涉及企业发展理念、组织结构、生产模式等全方位变革,对企业的资金、人力、技术、管理等具有较高的要求。加快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进而实现制造业智能化升级,需要从政府顶层设计到市场推动,从技术驱动到要素赋能等多个层面协同推进。(选自《国家治理》2025年第11期)

作者简介

杜传忠,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教授,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工业经济学会副理事长,工业发展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主要从事产业经济、创新经济、智能经济研究,出版学术著作10余部;在《中国工业经济》《世界经济》《统计研究》《南开学报》等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3项。

新质生产力驱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逻辑理路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金融研究院(高金智库)副院长、特聘教授 朱启贵

2025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指出:“要进一步夯实实体经济这个根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升现代化产业体系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能力。”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背景下,中国制造业正面临着转型升级的重要机遇和挑战。传统的生产要素驱动模式已难以适应新时代中国制造业发展需求,亟须探索新的发展动力。

在全球经济飞速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背景下,新质生产力成为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强大引擎。新质生产力通过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兴技术及其应用对传统生产力要素的重新组合与优化,不仅改变了制造业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还深刻影响了产业链的布局、企业的竞争力以及全球制造业的格局。新质生产力将从技术革新、生产效率、产业结构、就业模式、可持续发展等多个维度对制造业产生影响。

制造业转型升级不仅关系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更关乎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和竞争力。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要求中国制造业必须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通过转型升级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实现高质量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为全球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选自《国家治理》2025年第11期)

作者简介

朱启贵,中国金融研究院副院长,上海交通大学二级教授、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上海市曙光学者。兼任中国统计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数量经济学会长江三角洲经济研究分会副会长、上海市金融学会副会长等职。主要研究领域为国民经济核算、经济统计、货币金融、国民经济理论与政策、可持续发展。

全面系统提升我国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厦门大学副校长、王亚南经济研究院教授 方颖

随着世界格局深刻演变,中国深度参与全球治理和国际贸易合作,参与全球产业链国际合作,对全球产业链的重构、稳定通畅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多重因素交织影响下,各国政府和企业愈发重视提升产业链和供应链韧性,积极推动产业链本地化、区域化和多元化布局。与此同时,一些国家内部出现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潮流,对传统开放合作格局造成冲击,全球产业链格局正经历深刻调整和重构。在此背景下,我国产业链发展面临多重挑战,全面系统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已成为重要任务。

推动产业链现代化是一个系统性、复杂性的工程。要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式,有效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引领作用,增强政策的组合协同效应,提升经济治理的整体效能,为推动产业链现代化提供有力保障;坚持系统思维,协同联动、统筹谋划,在组织保障、人才保障、金融保障和市场保障等方面形成协同合力,通过补链、延链、升链、建链等多元路径推进,补齐短板环节、延展优势领域、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全面推动产业链优化升级与韧性增强。(选自《国家治理》2025年第11期)

作者简介

方颖,厦门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亚南经济研究院与经济学院教授,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奖励计划,曾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主要从事计量经济学、金融学和宏观经济政策评估研究,在《经济研究》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百余篇。

推动完善全球贸易治理的中国方案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政治学部部长、国际关系学院/国家安全与治理研究院院长 戴长征

全球贸易是全球经济繁荣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多边贸易体制能够为全球经济增长提供保障。在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背景下,全球贸易发展格局正在经历深刻变化。其中,“全球南方”加速崛起,给全球贸易带来新的动能。而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科学技术进步给全球贸易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引擎。但也要看到,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下全球贸易发展的新变化与旧趋势给全球贸易治理带来新的挑战。全球贸易治理困境延宕了全球贸易治理方案的落地,给全球贸易蒙上了一层阴影。

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是完善全球贸易治理的关键所在。作为负责任的世界大国,中国始终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为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在全球贸易治理中,中国坚决反对逆全球化、单边主义与保护主义贸易政策,致力于推动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推动世界各国共享经济发展成果,持续为完善全球贸易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选自《国家治理》2025年第2期)

作者简介

戴长征,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政治学部部长、国际关系学院/国家安全与治理研究院院长,国家重大人才计划入选者,中宣部“四个一批”暨文化名家人才。主要研究领域:政治学理论、国际政治经济关系、比较政治经济制度等。出版《国际比较视野下的中国政府改革、治理转型和公共参与》(英文)《“一带一路”与国际社会》(英文)《发达国家人才流动与配置》等专著多部。在国内外期刊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80余篇。

全球数字治理的价值体系构建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教授 蔡翠红

在全球化与数字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数字经济正逐渐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然而,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跨境电商等新兴领域的快速发展,全球数字治理也面临着一系列复杂而严峻的挑战。

全球数字治理的未来不仅需要追求技术效率与经济效益,更要注重价值伦理的深度嵌入,以确保技术发展造福全人类,维护社会的公平与可持续性。在数字治理的理论基础之上,数字伦理的核心价值可以归纳为“公正、隐私、透明与责任”四大支柱。这四大支柱共同构成了全球数字治理的伦理框架,有效回应了当前全球数字治理中存在的伦理缺失与价值冲突,为构建创新型、合作型的世界经济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实践路径。数字伦理的引入能够弥补治理体系在公平性、透明性与信任危机方面的不足,帮助全球数字治理在技术创新与社会价值之间找到平衡,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

展望未来,全球数字治理体系的完善需要以伦理价值为导向,形成全球范围内的共识与实践创新。在这一过程中,各国政府、科技企业与国际组织需共同努力,承担起推动全球数字伦理建设的责任,通过建立价值共识与制度保障,推动全球数字治理迈向更加包容、共享与合作的新时代。(选自《国家治理》2025年第2期)

作者简介

蔡翠红,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教授,上海美国学会理事。研究方向为网络空间治理、数字治理、数字战略、网络政治与中美关系。在《世界经济与政治》《国际安全研究》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主要著作有《全球网络空间治理》《中美关系中的网络政治研究》《网络时代的政治发展研究》等。

(2025年7月14日推荐,阅读全文可至人民论坛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