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抗战时期一段兰州影像首次公开:黄河铁桥驼铃响,水车悠悠伴烟火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22 09:29:00    

近日,一段拍摄于1937年前后的抗战时期珍贵影像资料正式进入学术研究视野。这批由欧亚航空公司飞行员格拉夫·楚·卡斯特(Graf zu Castell)拍摄的影像,此前一直珍藏于德国档案馆,经青年文化学者袁鹏与《沃尔夫-迪特尔·卡斯特尔伯爵:航空先驱——环球壮丽探险新发现》一书作者安德烈亚斯·泰克博士于今年7月沟通后,由泰克博士正式交予袁鹏进行研究。

罕见航拍动态资料填补记录空白

拍摄者格拉夫·楚·卡斯特正是已于2022年公布的1933年兰州城池航拍影像的记录者。此次新发现的影像与前作形成重要互补,不仅延续了对兰州风貌的记录,更拓展至甘肃兰州、宁夏西夏王陵、陕西西安、云南昆明、山东济南等多地,均为抗战时期极为罕见的航拍动态资料,填补了相关历史地理影像记录的空白。

作为跨越近百年的历史遗存,这批影像的原始性与唯一性使其成为研究抗战时期中国多地城市风貌、地理环境及社会生活的珍贵一手资料,为还原烽火岁月中的历史场景提供了直观而鲜活的视觉依据。其中,兰州的航拍和城区画面尤为引人瞩目。

黑白影像中,80多年前的兰州带着黄土高原的厚重与黄河的奔涌,在镜头里缓缓舒展。黄土高原的沟壑如大地脉络向远方延伸,沟壑间的梯田排成整齐的方阵。黄河两岸的窑洞星罗棋布,炊烟从洞口袅袅升起,聚居的土堡、兰州城围着丈高夯土墙,既是家园的轮廓,更藏着大后方的防御筋骨。穿城而过的黄河上,铁桥横卧河面,钢梁在阳光下泛着冷光,驼队踩着木板桥面缓缓前行。岸边的黄河水车悠然转动,水流推着木斗攀向高处,再倾入水渠滋养远方旱田。而远处机场跑道上,欧亚航空的飞机起落不停,古老水车与现代飞机在此相遇,定格了兰州作为战时交通枢纽的独特样貌。

抗战时期兰州弥足珍贵的历史文献

镜头拉近,兰州城内景象更显生动:寺院飞檐下,街巷间人影穿梭,此时30万人口在海拔1500米的高原上维系着日常烟火。

正如摄影家吴平关所言,这段历史影像珍贵,而视频历史文献更为珍贵。记录抗战时期兰州风貌的纪录片少见厚重,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对兰州黄河铁桥、水车、筏客子、街面人物的呈现,为研究当地历史文化提供了“有效的动态依据”,尤其是马车运送羊毛的场景,自然生动,极易让人联想到1941年美国《生活》杂志记者在兰州拍摄的经典影像。

今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段影像的重现更添历史厚重。烽火虽已远去,但光影中记录的黄土与黄河记忆,以及千万普通人用生活筑起的“城墙”,正成为传承抗战精神的生动载体,提醒着后人铭记先辈在这片土地上的坚守与付出。

文·图·视频丨奔流新闻通讯员 袁鹏 首席记者 张鹏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