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城古镇位于贵州省遵义市习水县,它是四渡赤水的开篇之地,第一渡的壮举如同一座不朽的丰碑,镌刻在时光的长河中。

从四川古蔺县到贵州习水县,赤水河上的铁索桥宛如一条坚韧的纽带,横跨在悠悠岁月之上,连接着现实与历史的两岸。


穿过石牌楼,本以为会邂逅一段原汁原味的古街旧巷,却不想映入眼帘的是新建的“老街”。那一刻,满心的期待有些失望。不过生活总是充满惊喜,当我沿着街道缓缓前行,古老的气息如同隐匿的精灵,一点点地浮现。一条悠长的1.5公里老街(也有说2.5公里,但我实际步量感觉没有那么长),在岁月的尘埃中渐渐清晰。街两旁门店鳞次栉比,“土城十八帮”的招幌、牌匾,似历史的符号,在老街上不时地出现,仿佛在诉说着曾经的繁华与喧嚣。可惜,当下游客寥寥无几,许多店家无奈地紧闭店门。直到走过火神庙,才终于感受到些许人气,游人的身影逐渐多了起来,为这条寂静的古街增添了几分生机与活力。


火神庙街31号是老红军何木林的住居之所。老人于1979年在此安然离世,而他的家人依旧守护着这片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家园。他的儿媳林成英,为过往的游人讲述着那曾经的传奇。

1935年1月,红军在土城打响了青杠坡战斗,这也是毛泽东在遵义会议后亲自指挥的第一仗。因为这次战斗,才有了后来那惊心动魄的“四渡赤水”。而土城,作为“一渡赤水”的主要渡口,无疑成为历史的关键节点。在那场激烈残酷的战斗中,时任红三军团第五师教导营班长的何木林不幸负伤,生命垂危之际,他被当地善良勇敢的村民救起,从此便在这片土地上落地生根。为了不暴露自己浓重的江西口音,从而保护那些冒着生命危险救助他的村民,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佯装聋哑人。这一装,便是漫长而艰辛的14年,直至新中国成立,他才终于开口说话,让结婚5年的妻子都震惊得呆立当场。
今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出发91周年。何家的后人依然每日热情地为南来北往的游客讲述着红军的故事。

土城古镇,拥有着千年的历史底蕴,它曾是古鰼国的都城,在汉代建县、唐宋建州,历经无数次的岁月洗礼和朝代更迭。元末明初,因发掘出土城墙,它拥有了“土城”这个名字,并一直沿用至今。


因地处赤水河畔,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让这里曾是川盐入黔的重要码头。商业的繁荣如同催化剂,催生了以行业划分的民间行帮组织——“土城十八帮”。这些帮派在清末至民国时期极为活跃,主导着社会秩序的稳定。“土城十八帮”涵盖了盐帮、马帮、米帮、布帮、油帮、糖帮、药帮、茶帮、铁帮、丐帮等等,它们各自有着独特的文化和规矩,共同构成了土城独特而又绚烂多彩的商业文化图景。




如今,土城古镇已成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它不仅是“地球红飘带上的明珠”,更似一册打开的历史典籍,每片青瓦都是烫金的扉页,每条街巷都是滚烫的诗行。

来源:北京号
作者:荀永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