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薪火映黔山 | “家国同心”的血脉回响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07 10:09:00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在长达14年的反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特别是8年全面抗战的艰苦岁月中,地处中国西南地区的遵义,既是前线的“大后方”,也是斗争的“火种地”,英雄的遵义人民以“能文能武”的姿态,同仇敌忾、共赴国难。


那段“文艺为戈、血肉为墙”的历史,正是“家国同心”的血脉回响。


以文为戈 声韵燃情聚民志


文化抗战,是中国人民伟大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捍卫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振奋了抗战军民的士气,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文化底蕴深厚的遵义,在抗战中“以文为戈”全民动员,文人志士、青年学生、百姓纷纷以“声”为旗,以“韵”为锋,唤醒家国情怀,凝聚抗战决心。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遵义便掀起抗日救国宣传和文艺活动热潮,一直持续到抗战胜利。

1931年——《贵州自治月刊》第4—7期合刊《反日专号》发表了《遵义县各界通电》《赤水县各界通电》《桐梓县党务指导委员会办事处通电》,表明抵抗日本侵略的决心。

1933年——共产党人余正邦从北平返回遵义,在遵义三中的学生中组织读书会,专门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宣传马列主义。

1934年——遵义女子中学的李小侠和遵义三中的何恩余,共同组织了“反日反帝大同盟”。红军来遵后,“反日反帝大同盟”更名为“红军之友社”。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遵义人民抗日救亡宣传掀起新的高潮。

作为推动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在遵义地区发展党组织,组织发动和领导遵义人民开展各种抗日救亡运动。各县在党支部的领导下,以学校为主阵地,团结带领进步师生,在城乡广泛开展了传阅进步书籍、抗日宣传、教唱抗战歌曲、捐献、义卖、劳军等活动。


蹇先艾、寿生、詹健伦等一批黔北籍作家回到家乡,以手中笔战斗,通过文学、戏剧等形式,参与家乡的抗日救亡活动。


遵义青年抗日救国会、民众话剧社、农村抗日宣传队、遵义音乐教育促进会等一批抗日宣传团队,通过话剧、歌剧、民歌等形式,传播爱国思想、宣传抗日救亡。


遵义特色的花灯、莲花闹调子和薅秧歌乐谱即兴填词演唱的习俗,被遵义音乐戏剧工作者们利用,创作了一批贴近民众的抗日歌曲,受到民众欢迎。


遵义街头院坝,《不愿做亡国奴的人们》《放下你的鞭子》等抗日剧目持续上演;《遵义青年抗日救国会会歌》《血的礼赞》《请你记着》等一批抗日爱国歌谣在遵义城乡各地乃至大江南北传唱......一时间,抗日救亡宣传活动扩展到遵义大大小小的集镇乡村。


同时,作为抗战大后方的遵义,接纳了100多个内迁机构、院校,在战火中保护了一大批中华民族的精英,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


文化迁徙中涌入的文人志士与遵义人民携手并肩,用文艺作品唤醒民众抗争意识,以办学兴教培育民族意识,为抗日救亡增加了力量。


1944年,著名戏剧家田汉、熊佛西等进步文化界人士成立的“西南文化垦殖团”来到遵义,与遵义的文化名人和内迁院校师生,以多种形式宣传抗日救国,传播先进文化思想,指引青年们找到奋斗方向,产生了较大影响。


浙江大学、海军学校等一批高校内迁带来的文化交融,更突破“笔墨”局限,成为凝聚全民的精神旗帜。其中,浙江大学在这段岁月不仅为中华民族教育、文化、科技发展作出杰出贡献,其展现出的求是精神和进取状态,在遵义地区留下了长久深远的影响。


以身许国 丹心热血护山河


抗战期间,遵义人民不仅在文化战线上奋力凝聚起精神伟力,更积极投身抗日救国战场,为抗日救亡作出重大贡献和牺牲。


从1937年7月日军全面侵华战争开始后,按遵义地区各县应征入伍人员统计,先后有不少于15万人应征入伍。


据省《地理志》中记载,八年全面抗战期间,贵州全省总人口最多时才1060余万人。而正面战场上贵州健儿出黔抗战多达70余万人,遵义地区应征人数又占全省五分之一以上。


也就是说,全省平均100人中就有7个上阵杀敌,其中2个就是遵义人。


淞沪会战、忻口战役、台儿庄战役、南京保卫战、武汉保卫战、百团大战、长衡会战、松山战役......这些抗日战争的重大战役中,或浴血拼杀,或运筹指挥,都留下了遵义健儿的英勇身姿,也诞生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


陈铁(遵义县西坪人)率国民革命军85师参加太原保卫战,重创日军。


该师510团代团长刘眉生(遵义县南白镇人)与日寇坂垣师团激战于山西忻口,两次负伤却坚守阵地,在战斗中壮烈牺牲。


徐州保卫战中,国民革命军102师与日寇激战安徽砀山,师兵站站长柏宪章(遵义老城人)为保卫并抢运弹药而为国捐躯。新中国成立后,他被授予“革命烈士”称号。


正面战场外,也有许多遵义热血儿女在抗日斗争中英勇献身。


1940年冬,八路军115师687团团组织干事佘福谦(遵义新舟镇人)在护送去敌后开展工作的同志时,遭遇日寇攻击,佘福谦在战斗中壮烈牺牲。


1943年,冀东军区13分区卫生处文化教员陈淑蓉(遵义龙井沟人)在日寇扫荡中不幸被俘,坚贞不屈的她严守机密,惨遭杀害,时年23岁……


在抗日战争各条战线上,除了这些留名者,还有许多无名烈士,用自己的血肉筑起抵抗侵略的钢铁长城,为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立下不朽功勋。


铭记历史,我们致敬先烈,珍惜和平,创造美好未来。


记者:石影

编辑:曹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