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城市发展迈入内涵提升新篇章,如何让优质文化资源精准抵达千家万户,已成为提升城市品质和居民幸福感的新课题。东营市东营区将分散的文化资源高度整合、精准配送至13处扎根社区的文化书院之中。目前,这些书院正悄然重塑着居民的生活方式和邻里关系,成为对接百姓文化需求、激活基层治理活力的纽带。
居民定“菜单”
社区上“大餐”
8月24日一早,文汇街道中山社区文化书院书画室内,社区居民常玉莲手中红纸翻飞,剪刀在纸上轻裁。“以前社区有啥活动,我们顶多‘凑个热闹’。现在不一样啦,咱可是‘点菜’的!”
书院的生命力,在于精准回应百姓心声。为此,中山社区通过网格员、志愿者“扫楼”问需,聚焦“一小一中一老”诉求,分别进行0—3岁家庭教育指导;开设剪纸、民族舞、书法等公益课程;组织国画、瑜伽、摄影等技能培训。目前,这里已连续6年为孩子开办寒暑假托管班,连续10年为老人举办金婚庆典活动。
建成两年多的文汇街道青华社区文化书院正逐渐成为贯穿居民全生命周期的一站式文化教育综合体。在为老人和孩童分别开设课程的同时,书院创新引入面向中青年就业群体的钩织技艺课程,并孵化了“青宝”文创品牌。居民王红梅深有感触:“参加了钩织手工制作课程后,我加入了‘青宝’文创工坊,不仅有了稳定收入,还能将自己的创意融入作品,生活变得充实而有意义。”
为实现文化浸润的精准“滴灌”,东营区系统建立了“摸清需求—确定项目—组建团队”的闭环机制。社区党组织发动业委会、网格员、居民代表等多方力量,广泛征集意见建议,经严格筛选后,通过召开党群议事会凝共识、定项目。
公共文化资源送到“家门口”
“带孩子看书要跑区图书馆,跳个舞有时得‘打游击’找地方,稍微专业点的兴趣班又贵又远……”市民李娟的话道出了过去城区边缘或老社区的普遍困境:公共文化服务常如“远水”,难解百姓“近渴”。
如今在东营区,一个打通层级、汇聚众力的“文化资源网”已在书院形成——从社区热心能人,到省级文艺院团专家,再到图书馆藏书和专业机构课程,都触手可及。

黄河路街道辛兴社区打造的辛悦集城市书房拥有2万册藏书,覆盖周边两万余居民。同时,还实现了与市、区、社区三级图书馆的通借通还。截至目前,辛悦集城市书房累计借阅书籍达3500余册,惠及群众超过6000人次。
辛店街道玉兰社区则把省里的资源“请”到了家门口。8月20日,社区老年精品合唱团的成员等来了省文联选派来的艺术家张千秋。“没想到能在家门口见到省里的专家。”合唱团成员姜红玲说。社区党委书记许亚琴介绍,书院还与各类资源单位密切联动,累计将35节优质文化课程送到社区。
文化书院的建设,早已告别单打独斗模式。东营区整合了26个行业部门的公共资源,推出文明实践月度计划、书院课程安排等5类服务清单,形成了十大类136项投向社区的文化服务项目。还将96个学校场馆、120余处文博空间“串珠成链”,融入文化书院活动和研学路线。通过打造“云课堂”“直播课”等数字化场景,让乡音雅韵穿越屏幕,把新知智慧送入方寸空间。
曾经的“旁观者”如今是“当家人”
8月12日,在黄河路街道玉景社区文化书院,60岁的居民刘兰英早早来到二楼工作室。眼前的画板上,牡丹吐艳,瑞鸟和鸣。“这幅画寓意和谐美好,画成后我要送给社区。没有社区提供的文化服务,就没有我现在的好状态。”她坦言,自己过去性格内向、不善交际,如今在社区文化能人的带动下,已成为吕剧、太极拳、工笔画等多个文化队伍的领头人,不仅带头参与活动,还积极投身社区治理。
“曾经的旁观者,变成了如今的当家人——这就是文化带来的力量。”玉景社区党委书记高菁说。她亲眼见证了社区的变化:社区目前已有200余名“新能人”,带动1900多位居民加入各类文体团队,孵化出32支自主文艺组织,并深度参与社区环境维护、治安巡逻等基层治理工作。

在黄河路街道物华社区生活了五十四年的居民孙世民,既是社区文化的受益者,也是反哺者——联合老党员开展反诈宣传,在社区红白理事会担任“话事人”,调解邻里纠纷。“虽然忙碌,但心里高兴,就是图这儿浓浓的文化味儿和人情味儿。”孙世民说。
同社区的李培华和舞伴们感念社区文化氛围的暖意,“化艺为益”,一个“暖光饺子铺”在社区正式开张。2023年12月起,每月定期为独居老人和抗美援朝老兵送去爱心水饺。
“文化阵地活了,精神生活富了,邻里关系暖了。”物华社区党委书记刘静雯总结。
目前,东营区已培育包括民间艺人在内的各类社区能人700余名。在“领头雁”的带动引领下,群众内在的文化动力被充分激活,实现了从“送文化”到“种文化”的深度转变。
“全市已推出优质文化资源440多项、文化惠民重点活动178项、文明实践项目400多个,不断优化阵地空间,丰富师资课程,完善运行体系,让社区成为群众‘进得来、留得住、离不开’的幸福家园。”东营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邱家梅说。
(大众新闻·大众日报记者 杨珂 李广寅 通讯员 徐淑霞 薛文文)